Return to site

尋找當年植樹人 廿載聚首話未來 ——深港青年 “香港回歸紀念林” 活動側記

深圳商報記者 彭琰

雲青青兮欲雨, 水澹澹兮生煙。 18日上午, 梧桐山仙湖植物園雲煙繚繞, 香港回歸紀念林迎來故人。

20年前, 他們英姿勃發在這裡種下土沉香樹苗。 20年後, 他們再次聚首, 為已經長大的樹木培土, 再續友情分享喜悅。

他們是香港1997年回歸祖國大事件的見證者, 是深港兩地此後取得巨大發展成就的親歷者建設者。

這一天, 他們是深港青年慶祝香港回歸祖國二十周年活動的主角。

深圳海外聯誼會、 深圳市青年聯合會今年4月發起 “尋找當年植樹人” 活動, 於是有了這次難得的相聚。

張思民: 兩地不但要攜手更要擁抱深圳海王集團股份公司董事長張思民, 就是其中一位。 他身穿印有 “深港攜手築夢未來”字樣的橙色衣服, 全程參與了當天的活動。

20年前, 香港回歸祖國之際, 2000多名深圳和香港兩地的各界代表, 按照中國版圖圖案種下了占地面積近33000平方米、 由1997棵土沉香幼苗所組成的 “回歸林”。

1997年, 35歲的張思民作為青年企業家代表參加了植樹。“那一刻, 我們期盼著香港的明天會更好, 祖國能實現偉大復興。” 張 思民說。

他清晰地記得自己當年植樹的方位。 重回故地, 當年的小樹苗已成大樹, 張思民非常激動。 這20年來, 他帶領自己的企業闖出了一片天地。

當年, 年輕的張思民懷揣3000元積蓄和一個專利技術成果, 選擇來到改革開放最前沿的深圳追逐創業夢想, 創辦的企業成功躋身深圳第一批高新技術企業之列。 作為建設者, 他見證了香港回歸祖國, 也見證了深圳的飛速發展和與香港的關係越來越緊密。

張思民說, 深圳吸引了大量港資, 引進了先進技術, 積累了寶貴的管理經驗, 為深圳經濟快速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20年來, 深港合作不斷加速、 拓展和提升, 特別在科技創新方面, 兩地創新合作不斷深化。 分析香港優勢, 張 思民認為, 香港在國際化程度、 市場經濟水平、專業領域優勢以及對人才的吸引等方面卓爾不凡。 深圳在現有發展成績下, 要進一步認識 香港, 緊密聯繫香港, 充分發揮香港的優勢, 這 是深圳實現更好更快發展的重要課題之一。

“兩地合作關係, 要實現從攜手到擁抱。”張思民說, 粵港澳大灣區時代的來臨, 也意味著深港合作進一步升級, 希望深圳和香港成為一個經濟共同體, 共同打造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金融中心和高科技中心。

張思民在慶典活動中參加了朗誦, 表達自己對祖國的祝福。

黃英豪: 背後永遠有祖國這棵大樹和張思民一起參加朗誦的搭檔黃英豪,回憶起當年奔波在深圳香港兩地的情形還歷歷在目。 他說, 當年的深圳經濟特區已經初具規模, 特別是羅湖, 建起了不少高樓大廈。 兩地鄉親來往密切, 感情非常深厚。 因為香港臨時立法會幾乎每周都要在深圳舉行會議, 時任臨時立法會議員的他, 總是風塵僕僕地往返于香港、 深圳兩地之間。

令黃英豪印象最深刻的是, 1997年的深圳許多地方都豎起了香港回歸倒計時的標記, 到處洋溢著喜慶的氛圍。 一名來自湖南的來深建設者, 得知他從香港過來並曾直接參與香港回歸祖國的相關工作, 感到十分好奇,纏住他用不熟練的粵語問個不停。 一名普通的來深建設者, 如此關心香港回歸祖國, 讓黃英豪十分感動。

隨著香港回歸祖國的日子臨近, 時任香港青年聯會副主席的他與衆多香港青年代表一起, 發起成立了香港各界青年慶祝回歸籌委會, 組織了多項迎接香港回歸的活動,“香港回歸紀念林” 植樹活動便是其中一項重要內容。

時光回到1997年3月9日, 來自港深兩地的數千名青年, 在仙湖植物園種下沉香樹苗。

長期往返深港兩地的黃英豪將深圳的變化看在眼裡喜在心中。 他認為, 深港兩地 “距離” 越來越近, 深圳優質的科技創新創業環境,也為不少在港讀書、 畢業的學子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平台。 在香港生活工作的他, 用的是深圳製造的華為手機, 他說這正是深港兩地聯繫密切的最佳實例。

“我經常鼓勵子女和香港青年多來深圳, 他們知道我們的身後永遠有祖國這棵蒼翠挺拔的大樹。” 黃英豪說。

吳傑莊: 深圳為我提供了廣闊天空香港青年聯會主席吳傑莊20年前參加植樹活動時, 還是一名學生。 20年再聚首, 他仍是其中的 “年輕人”。

當年, 正在香港理工大學攻讀碩士研究生的吳傑莊, 通過媒體宣傳得知香港有衆多團體將回到內地參與植樹活動, 他內心無比震撼。 學生時期的他常常想, 深圳河那邊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地方。 因為這次植樹活動,吳傑莊與深圳結下了緣分。

1999年, 畢業後的吳傑莊和同學一起,揣著兩萬元港幣, 一頭扎入深圳火熱的創業大潮。“深圳是一個神奇的城市, 她能吸引全球的高端人才和高科技產業。”2001年吳傑莊在深圳租下一間房, 擰動事業的發動機。

吳傑莊創業只堅持做一件事——專心研發人臉識別系統的應用軟件。 為了解決技術難 題, 他北上求學, 成為首位取得清華大學博士後學位的香港學生。 2006年, 學成歸來的吳傑莊將技術帶回深圳, 公司自主研發的核心面部辨識技術先後應用于羅湖口岸、 皇崗口岸。

2016年7月, 吳傑莊當選為香港青年聯會新一屆主席。 10多年前他加入這個社團的時候, 參加的第一個社團交流活動就是遠赴東北參加文化交流, 他與哈工大的學生圍坐在一起,毫無保留地分享創業經驗。 此後, 他積極參加香港與內地的活動。 這些年, 吳傑莊的足跡遍及祖國每個角落, 每一次行走都讓吳傑莊加深對內 地的瞭解。

2011年, 深圳大運會舉辦之際, 他組織了 “全港學生撐大運” 活動, 資助近4000名香港學生北上支持大運會。 近年, 他連續6 次承辦香港大學生千人暑期內地實習計劃,設立千萬創業孵化資金作為扶持高校畢業生就業及自主創業啓動資金。 他越來越理解, 香港青年聯會的前輩們為何願意竭盡所能致力于香港與內地的交流,“因為我們有共同的根”。

“許多香港青年常常抱怨發展空間太小。 聽到這些話, 我都會建議他們來深圳看看。” 吳傑莊用自己的經驗告訴身邊的香港青年朋友, 一水之隔的深圳是一片廣闊的天地。

 

來源:Wisenews 深圳商報